作为全球首个 "双奥之城",北京正以体育赛事为引擎,加速推进国际体育赛事名城建设。记者从北京市体育局获悉,本市将构建 "1 环 4 区 N 场景" 赛事布局,计划到 2027 年形成 "双奥 100" 精品赛事体系,涵盖 20 项国际顶级赛事、30 项高商业价值赛事和 50 项本土特色赛事,通过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,持续释放 "后冬奥" 时代的发展动能。
四大特色聚集区打造赛事新地标
北部区域将依托奥林匹克中心区、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奥运场馆,重点布局田径、游泳、跳水等国际顶级赛事,同时发挥冰雪运动优势,打造四季皆可参与的冰雪赛事矩阵。西部将以首钢园为核心,融合五棵松体育中心等潮流地标,发展篮球、自由式滑雪、攀岩等时尚运动,配套京西山地绿道开展徒步、骑行等 "近山" 赛事。南部则聚焦青少年体育发展,依托光彩体育馆等资源,构建覆盖足球、篮球、排球的全年龄段赛事体系,打造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基地。东部凭借大运河、金海湖等水域资源,重点发展龙舟、桨板、帆船等水上运动,结合城市副中心绿心公园打造马拉松等路跑赛事品牌。
大红鹰dhy8866"赛事 +" 模式激活城市消费潜力
为实现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,本市创新推出 "漫步北京" 主题游线路,将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。5 月龙舟大赛期间将发布大运河主题线路,7 月武术公开赛联动长城文化推出非遗体验路线,9 月 WTT 中国大满贯期间将打造工业遗产主题游,10 月中网赛事则配套 "一网情深" 文旅产品。此外,贯穿全年的 "京彩同行" 徒步系列活动将串联全市百条特色路线,预计覆盖百万市民参与。

智慧化布局构建全域赛事生态
在空间布局上,本市以奥林匹克中心区为核心,构建城市体育活力环,通过四环至五环周边场馆资源联动,形成 "15 分钟体育生活圈"。同时,利用体育公园、商业街区等 "N 场景",开发公园马拉松、航空模型赛等特色活动,实现 "一区一品" 差异化发展。在技术应用方面,将推动 5G、VR 等科技在赛事直播、场馆管理中的应用,打造数字体育消费新场景。
据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北京已成功举办 WTT 中国大满贯、北京马拉松等国际赛事,下一步将重点优化赛事结构,引进电竞、极限运动等高附加值赛事,培育冰雪、山地户外等特色品牌,力争到 2035 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.8 平方米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 55%,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之都。